2020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展望

 机器人资讯     |      2020-03-11
  在资本遇冷的大环境下,继连遭遇两年打击的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情况不太理想。而年销量自2013年起连续六年位居世界首位的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增速也有所放缓。根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CRIA)与国际机器人联合会 (IFR)联合统计结果,2018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全年累计销售15.6万台,同 比下降1.73%,市场销量首次出现同比下降。其中,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售4.36 万台,外资品牌机器人销售11.3万台。
  近两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发展出现以下特点:
  1、2018年外资品牌销量首次出现下滑 自主品牌增速有所放缓
  从增长速度看,经过前期的髙速增长,外资企业在华销售工业机器人已经达 到较高的水平,受市场需求萎缩的影响,2018年外资品牌工业机器人销售首次出 现下滑,同比下降7.2%;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销售增速虽也有所放缓,但总体保 持了16.2%的增长水平,增速总体稳定。
  2、多关节机器人销量跃居首位,协作机器人成行业“新宠”
  2018年中国市场多关节机器人销售9.72万台,同比增长6.5%,增速比2017 年放缓了 60.1个百分点。平面多关节机器人(SCARA)销量位居第二,销售3.34 万台,同比增长52%,在各类机型中增速最快。坐标机器人销量保持第三位,销 售1.76万台,同比下降17%。并联机器人销售稳步增加,2018年增长25.2%。
  而协作机器人在近两年的国内市场中表现亮眼,越来越多的协作机器人开始面市。随着协作机器人技术的持续进步,持重量的提髙,协作机器人将凭借其在安全、协作、拖动示教、力传感等方面的优势,越来越多地在机器人各行业的应用中担任重要的角色,如遨博协作机器人、节卡小助机器人、艾利特协作机器人等,逐渐成为行业“新宠”。
  3、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是首要应用行业,搬运和上下料仍是主要的应用领域
  从应用行业看,电气电子设备和器材制造是目前中国市场的首要应用行业。2018年销售超过4.6万台工业机器人,同比下降6.6%,占中国市场总销量的29.8%, 占比比上年下降1.6个百分点。
  汽车制造业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应用行业,2018年 新增4万台工业机器人,销量下降8.1%,占中国市场总销量的比重下降至25.5%, 较上年降低1.8个百分点。
  金属加工业(含机械制造)新购置工业机器人1.6万余台,同比下降23.4%,在中国市场总销量中的比重回落至10.5%,比2017年低了 3个百分点。
  塑料及化工用品制造业共购买工业机器人0.64万台,同比增长8.9%, 占市场销售总量的4.1%,比2017年提高0.4个百分点。
  随着食品制造业生产自动化的推进,机器人在该行业的需求持续放量,作为中国机器人市场的第五大应用行业,全年购买工业机器人0.27万台,同比增长33.1%,增速加快,占工业机器 人销售总量的1.7%。其他各制造业门类总体也表现出增长态势。
  从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整体看,在主要应用领域销售保持增长,但增速放缓。搬运和上下料依然是首要应用领域,2018年销量达6.44万台,同比增长1.5%, 增速较上年放缓了 57.2个百分点。
  焊接机器人销量为4万台,同比增长12.5%, 增速比上年放缓了 56.5个百分点。装配及拆卸机器人暂时结束了前两年的高速增 长,同比下降17.21%,销量为2.3万台。用于涂层与胶封的机器人增速放缓,同 比增长19.8%。此外用于洁净室的机器人销量增长58.9%,加工机器人销量下降 38.7%。
  4、自主品牌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应用行业扩展至129个行业
  在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与引导下,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结构调整稳步推进。据中国机器人产业联盟统计,2018年中国自 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共销售4.36万台,增速与前两年相比虽然明显放缓,但仍保持16.2%的同比增长。
  另外,2018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应用范围持续增加,已服务于国民经济47个行业大类,129个行业中类,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在越来越广泛的行业中实现市场价值,对推动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2018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应用行业除了传统的食品制造业、医药制造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工业、食品制 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 机械和器材制造业、金属制品业、汽车制造业、橡胶和塑料制品业等行业外,还 新增了印刷和记录媒介复制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房屋建筑业和铁路 运输业等行业。
  5、机器人租赁模式比机器人购买更受欢迎
  因工业机器人高昂的导入成本及后期维护费用,使一些制造业企业,特别是资金能力较弱的中小企业望而却步。
  在此背景下,机器人租赁模式应运而生,并凭借付款和计费方式灵活、提供运输、安装调试、 维修保养等一条龙服务、柔性化生产能力强、租期灵活等优势而受到市场的广泛欢迎。一方面,机器人制造商可凭借灵活的租赁模式和优质的后期维护服务快速 打开市场,另一方面,机器人用户企业也可化解将机器人投入生产线所带来的高额资金压力,实现共赢。